一
蹡蹡~剛上市的蘋果旗艦機iPhoneX作為十周年紀念款,充分發揮逢十大動的人類優良傳統,一改萬年LCD的龍頭本色,使用了三星AMOLED屏,給人一種哇塞好鮮艷啊是不是有添加劑啊的視覺沖擊。
這并非蘋果首次使用OLED屏幕,早在2015年Apple Watch的時候蘋果就已開始使用AMOLED了,當然在手表和高分辨率的手機上使用OLED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并不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那么OLED與LCD相比到底好在哪呢?看下圖:
還有下圖-果8和果10(右):
對比度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著色彩鮮艷程度了,而且與高色比LCD在高速畫面中對比度下降不同,AMOLED屏幕即使在動態對比度上也有不俗的表現,因此會廣泛使用在游戲機和VR設備上。
當然高對比度需要付出同等代價,iPhoneX上市后就被消費者噴一臉的燒屏和藍屏問題就是AMOLED目前的兩大缺陷。
然鵝,有技術宅發現同為AMOLED使用者,三星Note8就不存在這個情況,考慮到三星是蘋果OLED屏的核心供貨商——
Note8和iPhoneX的屏幕亮度指標上也可以窺見一二:蘋果的最高亮度為625尼特,而Note8的該指標為1240尼特。那么三星作為供貨商是不是把次品給了蘋果嘞?
從目前的情況看,AMOLED小屏幕市場的主要龍頭是三星、LGD和京東方,他們的市場份額占比大概是這樣的:
正是因為三星一家獨大,而AMOLED又是當下柔性屏產品的集大成者,蘋果也不得不先在新款旗艦機上試用一番,以免在接下來的柔性屏大戰中被同業殺個措手不及。但不得不說,蘋果在議價方面……基本沒有。目前公開的信息中,推測iPhoneX屏幕采購價約120-130美元,遠超之前預計的60-80美元成本價,基本被三星摁在地上,若是最后真的還拿了次品,典型被坑一臉的節奏……聯想到前段時間雙方的巨額訴訟又有了一個階段性結論——美高院駁回三星上訴,三星仍需向蘋果支付1.2億美元的專利侵權賠償金,兩大電子消費巨頭之間的競合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
作為AMOLED屏幕的東方不敗,三星不光摁了蘋果的頭,還掐了HTC和華為的脖子——當初HTC g7和華為Ascend P1都采用三星AMOLED屏,市場反響熱烈,但上市后突然出現產能問題,公眾普遍懷疑是三星見勢惡意卡了屏幕供貨,導致兩款手機的銷售遭到不小打擊。同樣的事情在Mate9 Pro上又發生了一次,所以華為在Mate10上堅持使用產能穩定且成本更低的LCD屏……其實吧,三星的OLED屏首要供貨對象當然是自家的手機,在自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沒道理先給競爭對手,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三星甩節操的可能性。
實際上,庫克比我等村民更清楚自己身處的立場,從蘋果一直以來的套路看,AMOLED屏幕供貨商絕不只三星一家,早前鋪天蓋地的新聞顯示,蘋果花了大概180億人民幣投資LGD的新一代可撓式OLED面板生產線,日后產能將獨家供蘋果使用;另外國內龍頭京東方的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產品也已供蘋果測試了一年有余,預計剛投產的成都6代線也會給蘋果提供柔性產能。
But,蘋果一番高瞻遠矚之后,為啥仍然被三星摁在地上?
答案要從人和宇宙之間的關系開始說起了——話說那年,LGD說好的產能崩了,而京東方的產能還沒開始釋放。(完)
LGD和京東方以及其他各種AMOLED廠商產能不夠的緣由,在于他們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良品率不足。
AMOLED全稱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中文和英文名稱基本都是我等村民看不懂的……從網上盜張圖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圖我等村民應該也是看不懂的……和傳統LCD即液晶顯示屏相比,它主要有這么幾個牛逼之處:
1、OLED層級結構少,相對LCD去掉了背光板、增光片、部分偏光片結構,且電子傳輸層、有機發光層和空穴傳輸層的有機材料可以做到很薄,使得OLED器件平均可比LCD器件減少約0.5mm的厚度;
2、OLED使用的有機發光材料可塑性高,且作為OLED器件支撐功能的襯底可選取更為柔性的塑料材質,器件整體柔性好,使得屏幕可以實現特定角度的彎曲;
3、OLED因其主動發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板,而且暈染程度小,對比度較高,色域廣,能夠給使用者呈現更加鮮艷的色彩,NTSC標準色域可以達到110%。
4、OLED在顯示過程中可以通過控制陰陽電極正交柵或TFT矩陣精準實現特定單位像素點發光,響應時間可短至0.001ms,實現動態圖像的高清顯示。
總結一下就是超薄、超軟、顏色鮮艷、支持動態高頻。
在OLED的工藝中,有一個核心環節叫“蒸鍍”。所謂的OLED屏就是在玻璃基板上黏上一層納米級的有機發光材料,這層材料的每個像素點都可以發出紅黃藍三色光,微觀結構大概是這樣的:
這些有機發光像素點需要精準地附著在玻璃基板的指定位置且均勻分布,這個結果的實現方式即蒸鍍制程,基本上也是我等村民暫時想象不出來的,大概是在真空環境通過電子束轟擊等方式讓這些微觀粒子蒸發到玻璃基板上重新凝結……
如果像圖上一樣在蒸鍍完成后將材料從玻璃基板上剝離,就成為傳說中的柔性可卷曲手機屏了~(圖片來自知乎某博士答主)
所以關于京東方生產的是曲面屏而不是柔性屏什么的說法,從技術路線看上是不準確的,兩者在原理上可以共用一條生產線,目前市面上清一色AMOLED硬屏或曲面屏,只不過因為柔性屏的工藝更復雜,導致廠商實際良品率跟不上量產需要,下游也沒有什么產品目前真的需要用到柔性屏罷了。
這一看上去碉堡了的工藝主要通過一個叫蒸鍍機的設備來實現,這也是OLED制作的一個核心環節。蒸鍍機非常巨大,拉直了可以繞地球100米,像一條隧道,大概長這樣:
機器的優劣基本決定了OLED產品的良品率。目前全球最厲害的蒸鍍機廠商叫Canon Tokki,也是前幾年三星的獨家設備供應商,至于為啥獨家,主要是OLED這個產品早在Nokia時期就已經面世,但當時質量感人,被更成熟的LCD產品碾壓近十年,原本計劃突入OLED市場的廠商紛紛出局,導致專注OLED二十年的Tokki瀕臨破產,而牛逼的三星愣是堅持向Tokki采購,在Tokki家徒四壁的時候幫了一把,直至后者被Canon收購,鳳凰涅槃;如今投桃報李,將每年僅有的4-5臺蒸鍍機產能全部供給三星。BTW,目前Tokki蒸鍍機單價超過1億美元,而且很多廠家有錢也買不到。
Tokki的蒸鍍機核心競爭力在于它的蒸鍍平均誤差在5微米內,采用當下業內各種忽悠的機器視覺技術,通過專利壟斷實現超越同行數倍的質量保障,基本可以認定是OLED生產的倚天屠龍,三星憑此在AMOLED市場一手遮天。隨著Tokki與三星的買斷式合作到期,蒸鍍機產能也在16年底擴大到了7臺,終于開始向其他OLED廠商供貨,LGD和京東方都有幸各獲得一臺,初步打破了三星的壟斷地位。2017年末,Tokki產能擴大到10臺,預計接下來國內OLED龍頭京東方、國顯光電等都將獲得世界頂級的蒸鍍機,基本確保了新生產線的良品率。但在此之前,LGD也好,京東方也好,由于缺少這類設備支撐,產能始終無法滿足下游廠商的需求,因此回到最初的話題,蘋果不得不委身向三星索取AMOLED屏。
當然除了蒸鍍機,還有蒸鍍罩、發光材料、玻璃板等各種材料門檻,其中蒸鍍罩也是LGD無法按期向蘋果提供合格產能的原因之一,在此受篇幅影響略過,下回分解。
反觀國內,隨著京東方等廠商越過三星壟斷門檻逐漸起勢,預計OLED的市場格局將會和LCD一樣,逐步成為國產廠商的天下——這一行業說白了就是砸錢,而天朝政府至少比鬼子和棒子有錢,所以LCD產業我們保住了,OLED也會理所當然地贏(當然很多核心設備和技術都來自日韓,這個也在下回分解),雖然京東方作為曾經最奇葩的公司之一,長期虧損不說,官方的“2元牛股京東方”神貼長期霸占股吧首頁,一度成為股民的笑談。
就像很多技術大V的吐槽,其實京東方本質上就是在復制三星的路線,但一條LCD和OLED生產線的初步投入就要上百億元,一般民營企業根本無法支撐,而屏幕又屬于要害產業,外企獨大的狀況對于民族工業而言非常危險,北京政府在此基礎上義無反顧地砸錢依然具備了足夠的遠見和魄力,黑暗結束,終見曙光,隨著京東方、深天馬等LCD企業轉型OLED后的生產線上量,華為、小米等國內手機品牌逐漸可以從三星的壓迫之下解脫。網傳華為Mate 10 Pro似乎已部分采用京東方的OLED屏,當然也有LGD和三星的,大家產能都有限,實屬無奈。
目前國內成熟OLED生產線包括京東方、深天馬、和輝光電、信利光電、國顯光電等,當然主要都還處在硬質OLED屏階段。其中昆山政府下屬的老牌OLED企業國顯光電早前已被宣布置入華夏幸福實際控制人王文學控股的黑牛食品,后者近期正式獲批180億定增募資,在實現變相借殼的同時,大刀闊斧擴張AMOLED5.5代和6代屏生產線,力圖借助國顯強大的技術團隊和河北江蘇兩地政府支持彎道超車,從他們獲取Tokki蒸鍍機的進程看,似乎有望成為下一個京東方。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終端設備消費市場,國產手機、電視和智能可穿戴設備廠商對于新屏幕材料使用的需求將成為OLED國內產能釋放的溫床,目前已有第三方機構將2020年前后的OLED出貨量預估至接近10億片/年,遠超當前國內產能。暫且不論這一估計的可靠性,在中韓關系緊張的政局下,京東方作為當前良品率最高的OLED廠商,產銷比爆炸,即使股價漲上天也沒什么好奇怪的。
只可惜京東方也好,深天馬也罷,前幾年建設的LCD產能還有折舊壓力,而LCD產品也還存在市場空間,但隨著可撓式OLED的柔性特性在次世代的電子產品中逐漸鋪開,不夠新潮的LCD市場免不了迎來腥風血雨;另一方面,韓國近期開啟了服軟模式,針對薩德問題主動提出了“三不”表態,中韓關系似乎在向“正常化”方向發展,而三星硬屏OLED的生產線基本已折舊完畢,毫無成本壓力,一旦成功進入國內市場打起價格戰,整個市場格局將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